
自從四年前爆發的歐債危機以來,市場低迷不振、失業率高居不下、債務負擔不斷增加,面對著這一系列的艱難挑戰,歐洲諸國在困境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雖然歐債危機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然而德國經濟依然堅挺,卓然傲立于歐洲諸國之中。不僅如此,德國在救市計劃、團結歐盟諸國等歐債危機處理事務中發揮著領導作用,使德國的經濟、政治狀況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德國強大經濟的背后之德國堅挺的制造業,而德國制造業成功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支撐力量?
雨果網編譯了外媒“tradegoods”關于德國制造業的文章,本文詳細解讀了德國制造業走向成功的原因:
研究機構Markit 2013年披露的報告中顯示,德國制造業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從去年7月份的50.7上升到8月份的52.8,這是兩年以來的新高,服務業的同期采購經理人指數也從51.3上升到52.8。德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增長是由強勁的國內需求和出口需求推動的結果。 研究機構Markit的首席經濟學家Chris Williamson指出,歐盟諸國顯現出經濟復蘇的跡象,這主要得益于德國的推動。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繼中國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國。德國2.7萬億歐元的GDP占了歐元區總經濟產出的30%。在過去十年間中,德國人均GDP實現了快速發展,并成為G7國家中第二大制造大國。
2013年,德國的失業率在歐洲第二低,當歐盟諸國陷入衰退之際,德國經濟依然實現微幅增長,平安度過了那場長達18個月、席卷歐元區的經濟衰退。在“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指數”中,德國位居中國之后排名第二,但是在諸多發達國家中,德國制造業競爭指數獨占鰲頭。由于在歐盟救市計劃中德國是最大的經濟援助國,因此德國也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德國工業和制造業優勢舉世聞名,制造部門占德國經濟總額的20%,是其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德國制造業產生了一系列世界級的品牌,如寶馬、西門子、大眾等等。德國是汽車工業的誕生地,是歐洲汽車工業的絕對意義的領導者。
全球頂級的汽車品牌,包括奧迪、寶馬、戴姆勒、福特、Opel和VW等都選擇在德國設立了工廠。除了一系列的國際大公司之外,德國還擁有了許多世界級的中小企業,其中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在世界市場上成為其所在領域的佼佼者。在德國諸多中小企業工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就職于制造企業,而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主心骨。
德國為何能在低迷不振的經濟大環境中安然無恙?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其強大的制造業。是什么因素使德國在歐債危機中依然保持競爭優勢?
政策支持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德國具有一個強大的、發展良好的機械制造工業,該行業擁有堅實的傳統基礎、先進的技術優勢,同時獲得了德國政府有力的支持。在過去數十年中,德國政府為了提高機械制造業工業的產能,對其進行了大手筆的投入。
比如,為了保證德國機械制造業可以招聘到熟練的技術人員,德國政府專門改革了教育體系,設立了“學徒培訓制度”;在政府的資助下,許多應用科學研究機構設立了先進的生產項目;此外,德國政府通過市政銀行,為許多中小制造企業提供資金。
技術革新
當然,技術發展和革新也是推動任何經濟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的進步可以推動一個國家走向強盛和繁榮。德國對此深有領悟,憑借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德國擊敗了較為便宜的亞洲商品。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德國政府一直強調制造業的長遠發展,并在產品研發和先進技術發展方面投入大量的資源,這些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綠色生態技術等等。
致力于發展技術的德國公司在全球制造業設備市場中獲得了巨大的份額,這些機械設備被低工資國家的制造行業大量使用。與此同時,德國紡織品制造商也向高科技“靠攏”,為汽車制造業和航空業提供高端的工業紡織品,因此紡織品行業也成為了德國又一頗具競爭優勢的行業。
受惠于政府的支持,制造業與德國大學之間也展開了親密無間的合作。在德國政府慷慨的支持性政策下,制造業、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在諸多領域進行了近距離的合作,比如為國內外工廠研發高精度的紡織設備。此外,它們還與機械制造企業、軟件開發商、機器人公司致力于發展高端技術,提高整個制造業的效率和生產力。
職業人才培養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中,制造業、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三方建立起了非常信任的合作關系,使它們可以彼此分享最有價值的技術成果和專業經驗,為制造業提供最佳的技術解決方案。這類密切的合作關系很難在其他國家看到,然而,德國卻受益于此并使自己成為國際上技術領先的國家。
這類合作關系為制造業穩定而源源不斷地提供了熟練的技術勞動力。整個德國經濟廣泛地依賴技術勞動力,穩定的技術勞動力供應成為維持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通過職業培訓和技術學徒制度,政府確保德國制造業可以招聘到訓練有素的技師、工程師和熟練技工。
與此同時,不同領域的雇主也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他們與學校展開合作或者為職業培訓項目提供支持,以為將來的工作崗位招聘到畢業生。
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培訓系統給德國每年培養了8萬個技師和技工。
德國以其善待雇員的雇傭系統而聞名,雇員們總是可以獲得良好的酬勞,同時還享全面的醫療保險和工作保障。在歐債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失業浪潮席卷整個歐元區,即便在此時,德國的失業率依然很低。
德國工人享有良好的工作保障體系,他們樂于學習新技術,將新技術當成長期職業發展的保障。與此同時,由于德國發達的職業保障體系降低了員工流動率,因此德國企業樂意在員工培訓方面下本錢,這對德國制造業的長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即便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說,美國可以從德國的成功經驗中學到東西。(編譯:吳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