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至2017年間,印尼的線上交易總額高達530億美元,印尼央行(Bank Indonesia)預計,到2020年交易總額將達到1300億美元。促使印尼電商市場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幾個:1、印尼人口眾多;2、印尼中產階級人口逐漸增多;3、印尼手機普及率高。
印尼電商市場的良好前景,不僅促進了印尼本土電商平臺的成長,還吸引了大批國外電商玩家進入,阿里巴巴就是眾多國外賣家中的一個。
阿里巴巴于2018年3月又對Lazada追加了20億美元的投資。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還在2017年8月投資了印尼最大電商平臺Tokopedia,顯然阿里巴巴對印尼電商市場增長前景是有信心的。
除了阿里,新加坡電商平臺Shopee也一直在加速其在印尼的布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印尼強大增長潛力背后,也隱藏著相當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一直阻礙著印度電商的發展。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17508個島嶼,對于電商賣家來說在眾多島嶼間配送商品,不說時效,運輸成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印尼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時,運輸成本是他們要考慮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對于印尼本土電商賣家,為吸引消費者購買而提供包郵,則會使他們面臨巨大的成本消耗。而國外的跨境電商賣家,要面對的物流方面的問題更為復雜,貨物在港口滯留,清關等待時間長是非常常見的兩個問題。
世界銀行表示,物流成本消耗了印尼近1/4的GDP,這一比例在東盟國家里是最高的。在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物流成本只占GDP的近1/5。此外,高昂的物流成本,使得許多賣家不得不把成本消耗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抬高了物品的價格。
銀行轉賬作為一種較為過時的支付方式,已經逐步被許多國家淘汰,但在印尼的處境卻不同,銀行轉賬仍是該國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之一。
在東盟國家當中,印尼的信用卡持有率最低,只有1.6%,并且僅36%的印尼公民擁有銀行賬號,這主要是因為該國消費缺乏金融知識。面對金融素養不高的消費者,電商賣家需要制定合適的戰略,來指導消費者有效安全地進行網上支付。除此之外,賣家需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本地化的支付系統,多樣化支付方式,從銀行轉賬、貨到付款到離線支付等方式都必須提供到位,以方便沒有信用卡、銀行賬戶的消費網購。
在印尼,有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通過社交媒體開始自己的電商業務的,其中有一部分已經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取得了成功,這些成功企業因為擔憂會失去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建立的粉絲群,而遲遲不愿建立自己的電商網站。
印尼消費者也習慣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或通訊APP(如Whatsapp 、LINE等)跟賣家直接交易。許多印尼消費都表示,雖然印尼有一些電商平臺,但通過平臺交易泰國冷漠,他們更愿意在社交媒體上找商品,與賣家進行直接交流來購買產品,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方式更人性化,并且更可靠。
對于在電商平臺銷售產品的賣家來說,要關注消費者對于人性化交易的需求。
印尼消費者喜歡購買促銷和低價產品,一個賣家的促銷活動結束,印尼消費者就會到跳到另一個賣家處尋找優惠產品。對于希望印尼消費者的電商賣家,要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除了要為當地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物體驗和促銷外,指定具有競爭性的定價是至關重要的。
iPrice的調查數據顯示,印尼網購消費者的平均客單價為36美元,比馬來西亞(54美元)和新加坡(91美元)低得多。
總結
在過去一年里,印尼涌現了很多新的電商公司,也吸引了很多海外電商,但他們并沒能都取得成功。賣家需清楚,即使市場前景良好,但如果你沒有制定良好的戰略,來應對復雜的市場,那么市場前景再好也是白搭。
(編譯/雨果網 韋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