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一早,馬云會見特朗普打算做“小生意”、計劃5年內在美國創造100萬就業崗位的消息估計又牽扯了很多國民的敏感神經。這是馬云給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獻禮么?
消息人士稱,馬云此次會見特朗普,主要是討論阿里巴巴最新的美國擴張計劃。在兩人會面前,阿里巴巴已發表聲明,稱:“阿里巴巴將幫助100萬美國小公司和農場主通過其平臺向中國和亞洲客戶出售商品,來創造100萬個美國就業。”
而且馬云與特朗普在會談結束后,還互相恭維一番,氣氛融洽。特朗普稱贊馬云是很出色的創業家,全球最好的創業家之一。馬云也表揚美國候任總統“非常聰明,樂于傾聽”。這節奏,再聯系2016年底的“富士康蘋果生產線回遷美國”、“福耀玻璃在美國投資10億美金建廠”等消息,相信很多人莫名地“慌了”。
但,大可不必如此!
iPhone在美國生產?有點懸!
首先說說郭臺銘及富士康。
2016年12月7日,代工巨頭鴻海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其目前正初步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借此擴增當地營運業務。具體的投資金額卻是從軟銀孫正義的一紙“承諾書”中顯現,軟銀投資美國500億美金,富士康投資70億美金。(設計臺詞:特朗普:“正義,快給大伙看看你的承諾書”)
而促使富士康產生投資美國意向的,多傳是因為富士康受到了大客戶蘋果公司的壓力,而更早一段時間,美國候選總統特朗普點名蘋果公司CEO庫克,“將蘋果生產線搬回美國”。(設計臺詞:特朗普:“庫克,把蘋果帶回美國”!)
由此,可以推測,富士康有可能是迫于各方壓力發布公告,但并沒有具體承諾一定會投、確定會投。其實從公告本身也可看出,富士康只是在初步評估投資可能,并沒有詳細的投資計劃。
當然,我們考慮問題會習慣性地“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富士康將部分生產線遷往美國,動輒幾十萬的就業機會不就從中國轉往美國了嗎?此消彼長下,能不慌嗎?
美國制造業回歸并非是特朗普獨創,而是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內就呼吁實行的經濟政策,但效果甚微!
從大的層面來說,有數據顯示美國經濟75%是金融,廣告,出版,娛樂,運輸等服務行業,16%是汽車,電子,軍工等制造業,6%是農業,3%其他,制造業早已“空心”多年!制造業回歸,不是一兩句口號、一兩年就能喊回來的。
單從蘋果本身來說,恐怕也是不愿意的。做企業不是過家家,更何況是蘋果如此大規模的企業,搬家不是說搬就搬的。從2006年第一臺iPhone上市到如今已近11年,蘋果的高速增長除了有世界性的產品外,也得益于其在成本方面的控制。蘋果在全球共有18家組裝工廠,14家位于中國。中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確實為蘋果的發展出了大力。
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蘋果就算要搬遷生產線,更多的會考慮印度和東南亞等國,但絕不會是美國。
上游的蘋果尚且如此,處于生產鏈末端的富士康就更是頭疼了。據悉,組裝一部iPhone的利潤只有7美元,但美國工人時薪工資是15美元,而且美國工會對于加班管得特別嚴。有人說,富士康在美國可以上馬機器人作業,沒錯,但說好的增加就業崗位呢?
說白了,要在美國生產iPhone不難,難的是蘋果、富士康要算的是一筆復雜至極的經濟賬。觀察分析,庫克和郭臺銘是商人,但政經不分家,新當選總統提前“燒把火”說的話總不能一點面子都不給,所以富士康計劃投資美國或許是一種政治表態。(設計臺詞:富士康在美國上哪找這么多勤勞吃苦又不鬧的工人呢?)
假如特朗普要硬來,說不準蘋果就要遭殃,美國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吃哪門子虧?!
到了2016年12月20日左右,“玻璃大王”曹德旺要跑路的新聞不脛而走,其實無非是福耀玻璃擬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
當然,曹德旺關于中國企業稅費過高的看法也引起了各方反應,特別是“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國貴”的言論讓福耀玻璃投資計劃蒙上了“跑路”的頭套。
曹德旺在采訪中表示,美國恢復制造業大國的決心很大,當地的招商機構拋出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優惠條件。這樣的一幕與早年間中國國內在引進外資時的場景是否很像?(設計臺詞:曹德旺:“美國人給這么好的招商條件,讓我考慮考慮”)
這說明美國實體經濟已經空心化,相比于中國,美國始終存在工人成本高、工會力量大、環保標準嚴等不利于制造業發展的因素。
而作為一家企業,福耀玻璃決定美國建廠,是從企業經營的實際需求出發的。與當年的通用、大眾、豐田等跨國企業最初在中國投資建廠一樣,福耀玻璃無非是遵循著同樣的邏輯,在國內發展成熟,走出國門只是順勢而為。
而這種符合經濟邏輯的企業對外投資,也是國家“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所鼓勵的。
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一方面的確給美國政府創造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另一方面,福耀玻璃將成為國際化品牌進一步增加國家市場份額,當然最主要的,大部分利潤還是在福耀手上!我們不吃虧!(到美國建廠,賺得就是美金了)
就像蘋果在中國建廠,增加了中國就業崗位,但大部分利潤不還是蘋果的嘛!給蘋果打工,累的是我們中國人,賺的錢卻是毛毛雨,污染也留在了中國。換過來,讓美國人給福耀打工,不好嗎?
(設計臺詞:去中國企業打工也要排隊了!)
阿里進駐美國,當屬為國爭光
最后說說Jack馬云。
1月5日臘八晚,馬云在三亞為100位鄉村老師頒出1000萬元的大獎,還奉獻了小品“處女秀”,既賺了觀眾淚點,又戳中大伙笑點,總之是好評聲一片。
(馬云與宋小寶聯袂出演小品)
誰料,他轉眼就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于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會見川普,還底氣十足地說要在5年內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不明就里地觀眾很可能會覺得馬云在獻殷勤。
短短5天,前后反轉是否真如表面這么大呢?其實不然!
作為中國甚至亞洲地區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發展日趨成熟,2016“雙十一”1206億的成交業績再次刷新歷史,馬云個人也在年末重登中國首富寶座。
還是同樣的“套路”——企業做大了,就該走出去。馬云也好、阿里巴巴也好,目光不會只盯著亞洲地區,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自然會是阿里巴巴國際化的主要市場。
中美兩國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合作”必然要比“中美競爭”制造更多的發展機遇,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馬云說中美兩國關系應該加強、更加友好,就是基于這種考慮。
(中美合作利大于弊)
與郭臺銘、曹德旺出身制造業不同,馬云是電商界代表,身份沒有制造業那么敏感,阿里巴巴只是一個電子商務平臺,實際不生產任何東西,可以有效規避“反傾銷”、“貿易摩擦”等敏感領域。
說到美國,說到電商,自然避不開亞馬遜。作為全美最大的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2004年收購卓越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十多年來一直處于中國電商市場第二陣營,但比起雅虎、eBay、Myspace和谷歌的慘敗而歸,亞馬遜在中國過的還是很滋潤的。
截止目前,亞馬遜在中國擁有15個營運中心,總面積超70萬平米,不僅擁有自建的物流倉儲系統,還有配送隊伍和呼叫中心。
(馬云與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如今,馬云帶領阿里巴巴計劃在美國搭建平臺,將美國的東西賣到中國和亞洲,效仿亞馬遜進占中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電商之名“反攻”美利堅大陸,實乃為國爭光的大好事啊!
與亞馬遜剛進入中國時專注于圖書一樣低調,馬云也很謙虛,他說“阿里巴巴將幫助、支持美國100萬個小企業,尤其是中西部的農場主”,數量雖多,但目標是小企業,賣農產品。
相當于告訴世界,我們只想來幫美國農民賣特產,不是來搶占市場,更不是來竊取核心技術機密的。(設計臺詞:馬云:“把這些美國特產賣到中國去”)
對于我們中國百姓來說,最為實惠的,當屬能夠平價甚至低價購買到來自美國的各類土特產了!搞不開心了,甚至可以給美國人來幾個差評!
如此酸爽,你們到底慌啥 ?
寫在最后
中國一直鼓勵國內優秀企業做大做強,走出國門,立足國際,無論是資本輸出還是品牌輸出,都會是中國日益強大的一種標志。
孩子大了,總要出去闖。我們無須過于擔心企業回不來,富士康、福耀玻璃和阿里巴巴的根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