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賣通賣家李航家住浙江金華一帶,當地是漁具產品的產業帶,而從小看長輩經營漁具產品的他,沒有選擇傳統外貿的路,而是投身了跨境電商的行列,從淘寶到速賣通,短短六年時間,他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成長為年銷售額超過1500萬的大賣家,這里面的故事很值得一讀。
2010年,還在上大學的李航和一個已經畢業在經營淘寶店鋪的朋友,一起做起了漁具的生意。“從小到大,我看著長輩們經營漁具產品,多多少少對這些東西都有了解。在做淘寶和速賣通時,自然上手比一般人更快,也更專業些。”
淘寶做了不久,一個進入阿里巴巴工作的朋友向他介紹了全球速賣通。因為有運營淘寶店的經驗,李航和大學舍友一起,開始嘗試速賣通上也開設了一個漁具店。
剛開始的時候,李航和他幾個舍友既做客服,也做運營,就這么摸索著,也將速賣通的店鋪開了起來。“速賣通平臺不難做。”這是李航一開始的感受,他說,那時候為了盡快上手,他還參加了速賣通官方開通舉辦的線下培訓課,修煉了基本的運營功夫。
不過,沒多久,因為和一起開淘寶店的朋友意見不合,李航退出了淘寶店的經營,選擇和舍友們一起專門經營速賣通店鋪。
回顧創業初期,李航感慨最深的是團隊的磨合問題,他說:“創業就像談戀愛,需要時間、需要磨合,需要大家都逐漸走向成熟才能讓參與者走得更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他回憶,當時幾個年輕人一起創業,對于利潤分配、團隊運營操作的理念并不一致,曾一度導致團隊支離破碎,每個人各奔東西。
后來,大家各自在外打拼了一段日子以后,每個人漸趨成熟,逐漸意識到,一個人奮斗,不管是在精力還是在發展速度上,都明顯不如團隊強大。于是,有些老成員又重新聚首,組建團隊。
李航把店鋪的運營比作參與游戲。“每個人各自成長了以后,制定的游戲規則更穩重,有些人負責運營和管理,有些僅是投資,每位成員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后,玩法便有了節奏。”
剛做淘寶時,李航就注意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于2011年就注冊了品牌。李航說,每個行業都需要考慮如何創造自己的優勢,而他們團隊重視的是產品的性價比。
在電商行業,賣家們總想先跑個量,因此價格戰嚴峻,但他們秉持著先做質量,再做銷量的觀念,以性價比的產品穩健發展著。
李航家的工廠是單純做魚線的,所以其他產品都是通過對外采購。李航表示,他采購的都是市場中上水平的產品。而且他還會購買市場前沿產品來研究,將不足的地方改進、盡可能做到最好。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用專業和品質征服客戶”。
李航表示,有些歐美優秀產品的代工廠在中國,他就會到那個工廠去采購,爭取以同樣的質量,但給客戶更實惠的價格。不過他也表示,“歐美客戶產品忠誠度很高,產品需要一個認可的過程。”
重視品牌,也重視產品的質量,因而他的發展并不迅猛。李航說:“一樣一樣來,也許發展沒那么快,但每一個產品都把控好質量后,三到四個月就能看到一個產品的成功。”
2015年,李航的速賣通店鋪從小團隊模式正式走向了企業化運作的階段。每個部門、架構都形成了流程,就像一架機器一樣。無論是做事效率,還是產生的效益都上升到了新高度。
但緊接著他迎來了中小業企業都需要面對的發展問題,不僅要跟緊速賣通平臺的發展變化、公司的融資、人才發掘和培養都成為了問題。
“杭州城市目前的發展,對留住人才難度越來越大。人才流失容易對企業造成較大的波動。每個部門的負責人都花了很大的精力培養,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兩三年培養成頂梁柱以后,卻沒法繼續為公司工作就很苦惱了。”
談到原因,他認為往往是由于當代年輕人觀念變化的關系。“員工的忠誠度是很高的,但生活擺在那里,員工得考慮是留在杭州發展,還是回家娶妻生子。而現在不少年輕人,往往會選擇兼顧家庭生活,而離開杭州。”
李航的漁具產品主要針對第三世界國家,即東南亞、南美、俄羅斯以及東歐的國家。他將之形容為“電商開荒”,相比已經繁榮的歐美市場,李航的這一選擇,顯然是十分正確的。
李航介紹說,目前他公司每天訂單量在500到1000左右,十幾人的團隊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人民幣左右。不過漁具產品有淡旺季之分,春天和秋天是旺季,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銷售都會減少。
現在,戶外運動越來越被熱捧,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用戶越來越多。同時,消費群體也在變得更加專業。“在材質上的更新不會太大,突破點在款式上的變化。設計上要符合釣魚者的習慣。比如,用來誘餌的仿真小魚樣式,每個使用者就各有各的見解。”為了使產品更加專業,他長期研究漁具,并實踐釣魚玩法,不僅產品越來越好,和朋友們時常去釣魚的生活也越來越有滋味。
李航表示,隨著發展,往后會細分化產品,畢竟每個地區釣的魚不一樣,玩法也不一樣。(文/雨果網 涂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