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倉庫資源過剩且擴張之勢不減的情況下,海外倉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賣家有足夠空間選擇服務更好,性價比更高的海外倉,導致部分中小海外倉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相較之下,大型海外倉的規模優勢得以體現。
更大的倉庫有利于提升運作效率,加大單位面積產出,降低多倉庫的固定投入損耗,進而降低海外倉的運營成本,優化資本結構,提高管理效率。而隨著京東、順豐等國內物流巨頭的入局,海外倉規模化發展也是行業大勢所趨。
數據顯示,美國市場的第三方海外倉已呈現出明顯向大倉發展的趨勢。2022 年,美國市場新增 253 個海外倉,新增面積653.5萬平方米,新增倉庫的平均面積達到 2.58 萬平方米, 約為 2021 年美國海外倉平均面積的 1.5 倍。
當然,缺乏規模優勢的中小型海外倉并非完全沒有生存空間, 但需要打造差異化優勢,以構建自身“護城河”。比如針對垂直、 特定品類推出特種倉、冷凍倉、帶電產品倉等;比如圍繞賣家需求的定制化服務,給不同模式、不同品類的賣家提供差異化的物流方案等等。根據調研,有 62.50% 的服務商將“打 造差異化海外倉”作為 2023 年的重點發展方向。
可以預見,未來的海外倉格局,大型海外倉將憑借規模優勢形成頭部效應,而中小海外倉則通過差異化服務獲得一席之地。 但不管是大型還是中小型的海外倉,精細化、智能化以及本 土化是目前海外倉比較清晰的發展方向。
首先,降本增效仍然是重中之重,商品從工廠到海外倉再到 消費者手中環節眾多,服務商可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各環節資源投放的精準性及各環節的人效。比如,規范庫內作業流程、制定 SKU 分類標準和收費標準、研發或引入倉庫管理系統等手段,提高海外倉的出入庫、揀選、打包效率等。
其次,目前海外倉的智能化水平普遍較低,可引入智能化設備, 提升效率和準確性。如搬運機器人、自動分揀機器人、智能料箱機器人、智能輸送系統、自動裝卸等。
最后,在跨境電商精品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勢下,賣家的本 土化需求已經不限于穩定的尾程配送,還包括本地市場調研、 本地采購、本地推廣、本地組裝、本地售后維修等等。未來的海外倉須能夠為賣家提供此類增值服務。
以上內容節選自跨境眼團隊《2023海外倉藍皮書特輯》。
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公眾號跨境眼觀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