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過去三年,在疫情、俄烏沖突、中美抗衡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經濟經歷了匯率浮動、供需動蕩、增速放緩等變局,與此同時,包括歐美、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之內的跨境電商市場正在經歷轉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王健把這些轉型概括為:
·全球企業出現新的全球戰略趨勢,即全球股權式投資轉向契約式合作。
在過去,大型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市場,但是到現在會發現,被討論更多的是中小企業在國際上的亮相,這些中小企業在國際合作中,正在采取新的方式整合業務,總結起來就是全球投資從原來的股權結構轉變為采取契約式合作,即用契約的方式找到更多、更好、更高效的合作伙伴。
·數字貿易格局逐漸形成。
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任何產品的銷售出口都離不開數據,網絡服務與實體產品的結合、數字貿易規則、全球跨境數據流動正在成為國際合作新的分水嶺,也在為跨境電商帶來更便利的貿易。
·全球供應鏈正在發生轉移。從宏觀角度來看,全球政治格局也在影響全球市場格局,主要表現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發生的轉移。
不過在變革中,中國跨境電商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商務部不斷出臺穩外貿的政策,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擴大到165個城市,更是在廣東、浙江和江蘇全覆蓋;政府創新監管政策,實施嵌入式監管提升效率。
另外,中國跨境電商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的合作正在穩步推進,王健認為這意味著該行業進入到一個機遇和風險并存的關鍵階段。
機遇在于,無論是B to C還是B to B,跨境電商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其中,企業在品牌、產品和技術的創新,正在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原始動力。
可能有賣家仍然認為跨境電商僅僅是在賣產品,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全球供應鏈的改進空間。比如說,在未來可以把原有的元器件、原材料在另一個國家找到產地進行加工、包裝,隨后用契約的方式找到伙伴,建立起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風險則來自于企業自身和市場的變化,包括在法律法規與平臺規則等因素的限制下,企業在合規和成本之間的選擇;在不知是否有動力持續投入的情況下,企業在短期和長期的選擇;產品渠道如何適應市場的變化,做小而美還是大而全的產品。
“2023年跨境電商行業的關鍵詞可以概括為‘調整’,這種‘調整’同時要適應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的趨勢和變化。”王健表示。“包括效率、信用、融資支持方面的跨境電商生態鏈以及供應鏈信息整合趨勢;從產業帶+跨境電商到品牌出海培育新主體;同時要適應跨境電商泛品類平臺、精品平臺、B to B供應鏈平臺、獨立站+社交媒體、直播+小視頻服務平臺等出海平臺的多元化。”
另外,跨境電商模式創新也層出不窮,比如說,供應鏈與品牌商角色逐漸模糊,供應鏈工貿和內外貿開始向一體化發展,數據、信用、營銷、海外倉等生態類服務商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助力。
王健認為跨境電商行業也是時代賦予給國家和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機遇,而在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政策也將助力外貿高質量發展,比如說促進貿易數字化,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RCEP 3.0的啟動將優化跨境電商通道建設,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深度合作。
(來源:雨果跨境編輯部)